專屬裝飾-大溪家具裝飾工藝變遷
由 penta0025 · 已發表 · 已更新
專屬裝飾-大溪家具裝飾工藝變遷
大溪木藝的「協」力分工模式確立於日本時代,做為其中一環的裝飾工藝,為了配合顧客與時代的審美需求,發展更趨細緻與多元,並兼具不同功能和視覺效果。與現代工業化下的量產家具相比,訂製家具能透過獨特的裝飾細節,追求更高的附加價值,這也成為裝飾工藝不斷發展的重要推力,讓其在不同年代中,展現出姿態各異的風格面貌。


螺鈿
螺鈿鑲嵌技法源自中國,先秦時期便已出現,隋唐時傳至日本,再於日本時代隨著漆工藝一同傳入臺灣。螺鈿鑲嵌俗稱為「安螺片」或「鑲貝殼」,是以貝殼原料切割琢磨後,鑲嵌拼貼圖樣於木板上的工藝,成品細膩溫潤,其選材配色都有講究,是風格較為華麗的裝飾。
螺鈿工藝在大溪本地的發展則始於1960 年代,「老曹」曹光昇從新竹來到大溪,為店頭安螺片同時開班授徒,1960 年代至1980 年代最為興盛, 餘熱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末期。


鑿花
「鑿花」即細木雕刻,是歷史悠久、至今仍最常見的木器裝飾手法,常用於漢式家具的桌案、牙子、腿腳、靠背等地方,也是另一門同樣需歷經至少三年四個月習藝的工藝技術。大溪家具的鑿花應用,每個時期均有各自流行的風格特色:清代的傳統漢式家具多由唐山師傅一手包辦製作,紋飾較古樸,有古典青銅器或玉飾的風格,例如回形紋與卷雲等,要至清末才出現更多較具寫實型態的動、植物吉祥圖案。
日本時代,除了傳統漢式紋樣外,開始出現「漢、和、洋」混合的紋樣風格,如日本風格的菊花紋、西洋風格的莨苕、盾牌與徽章,以及波浪、彩帶、菱形等幾何元素。戰後,大溪木藝的鑿花隨需求越趨分流,信仰類的神桌鑿花,走向漢式風格的復甦與改良,更加華麗;衣櫥、五斗櫃等日用家具,則受歐美文化影響,走向簡潔俐落。
此外,1970 年代隨著外銷訂單等需求,出現不少西式結構加上華麗漢式圖樣的高級訂製家具,但整體而言,1980年代以後,由於審美及民生習慣改變,大溪鑿花工藝在日用家具上的應用發揮遠不如神桌家具。
目前位於普濟堂正殿的「水淹金山寺木裙桌」,是由大溪在地木藝匠師林先文與鑿花匠師張阿春、板橋鑿花匠師黃龜理,於1964 年合作完成的經典作品,以水淹金山寺的傳說為題材,透過細膩精巧的鑿花展現磅礡畫面。

按金
「按金」又稱為貼金,指將金箔按貼於器物表面的工藝技術,其發展歷史悠久,尤其常見於廟宇建築、神佛像與漢式家具上,並與鑿花及漆工藝連結緊密。
按金工藝的應用在大溪相當普遍且流行至今,相關作品多見於宮廟,例如三層福安宮正殿神桌,於1982 年由美華本地的日新木器承造、游全得鑿花,鑲框木裙桌的立面上,即可見繁複華麗的九龍鑿花結合按金工藝呈現。
認識更多三層福安宮 → 步佈台灣 03三層福安宮


彩繪
彩繪分為「板堵彩繪」與「玻璃彩繪」,前者是以顏料繪製於木板上;後者又被稱為「畫玻璃」與「畫花鏡」,源自日本,是以油漆顏料繪製於玻璃板,再鑲嵌至櫥櫃或眠床的花堵位置。
板堵彩繪發展較早,常與墨繪一同出現於清代至日本時代早期的家具上;玻璃彩繪則是從日本時代流行到戰後1960 年代。大溪在日本時代有邱家壽擅長書法與彩繪;其後則有兼做玻璃與看板彩繪的邱謙淵。


墨繪
墨繪是以毛筆沾墨繪製圖樣的裝飾技法,內容多以花鳥山水為主,風格較淡雅、有文人書畫意境,在大溪多見於仕紳宅邸或廟宇的木器,一般民宅內相對較少見。
大溪家具的墨繪裝飾並不特別盛行,墨繪師傅大多姓名散佚。不過日本時代有一位兼營神像雕刻與民俗工藝的邱家全師傅,在今和平路98 號創立「神照安刻佛店」,他也擅長墨繪及彩繪技藝,其墨繪工作室取名為「民生堂繪室」,曾與林先文、林先貴等匠師合作。
蓮座山觀音寺中目前收藏有「十八鵲墨繪木裙桌」,由林承養師傅於1917 年所做,墨繪靈動呈現喜鵲、梅枝、香爐、老虎等圖樣,可惜其繪師姓名已不可考。
《補充》
邱家全師傅- 是第三代匠師劉清剋師傅的外公,因邱家全婚後定居大溪鎮和平路88號,當年地址是「下街四十番地」,因而劉師傅將店面取名為「下街四十番地」。

髹漆
「髹漆」即漆料塗裝,為木製家具的最後一道步驟,兼有防腐及美觀的功能。根據漆料與塗裝手法的不同,又分為「干漆」、「生漆」、「化學漆」等幾種,干漆與生漆由天然漆料調製、手工刷塗。
大溪的家具髹漆,以前多以唐山師傅帶來的干漆技術為主,1970 年代開始,才因應日本審美及訂單需求而引進生漆塗裝;1990 年代後,因原料價格及市場等因素,干漆與生漆都漸漸不敵便宜的化學漆。
《補充》
「干漆」、「生漆」都是樹漆/天然漆,生漆經過日照、攪拌、滲入桐油氧化等過程製成熟漆,滲入桐油的漆又稱為干漆。
《參考資料》
1. 一本大溪 20期「訂製家具的裝飾工藝」特輯(2020.04)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