螺鈿技藝-鑲一片華美風景

螺鈿技藝-鑲一片華美風景

色調深沉的黑檀家具上,只見衣著飄逸的仙女、繁複的花瓣、舉止生動的八仙,銀白中閃耀著鵝黃、青綠、靛藍的光澤,這是「螺鈿」,是將貝殼鑲嵌於木器或木家具的裝飾方式,為大溪的木藝家具鑲上一片片華美的風景。

鄧福志師傅 (本圖取自木職人在大溪-螺鈿職人鄧福志))

赴新竹習藝 螺鈿傳入大溪
      根據賴明珠(2007)的研究調查,大溪在地的螺鈿工藝發展始於1960 年代,木藝匠師陳新發赴新竹向當地的唐山師傅「老曹」曹光昇學習,後隨著需求增加,他與木藝匠師李詩梨遂邀曹光昇至大溪設坊開工,當時曹光昇不僅為大溪許多木器行安螺片,更開班授徒,自中、北部慕名而來學習者甚多。

      曹光昇的眾多學徒中,以木藝師傅李正憲廣受大溪木器業肯定,其螺鈿造型精準、刻工細膩、構圖勻稱、嵌合緊密,為一時翹楚,他18 歲左右拜師,習藝兩年多出師,先幫老師為「萬承」、「吉美」等木器行製作螺鈿,後也與「新發木器行」合作。據李正憲所說,當時鑲嵌一組太師椅,連同材料要價約三萬元,其貝殼與雕刻刀等材料工具,仍需至新竹購買。而在大溪這波螺鈿工藝的風潮中,尚有如「恆利工藝社」的簡輝雄、陳文堂、藍文昌,以及「美喬森家具」的陳錦松、鄧福志等人,為顧客們製作了無數精緻的螺鈿作品。

 

步驟繁複 仰賴美感與經驗
      出生於大溪的鄧福志,是在1980 年代投入這項產業。他15 歲便跟著姊夫陳錦松學習螺鈿鑲嵌技巧,歷經三年四個月的學徒時光。退伍後,隨姊夫白天在土城工作、晚上則至豫章美工科進修,並應用於其螺鈿技藝的構圖、結構、用色等方面。直到26 歲,鄧福志才回到大溪,開始與協大、協盛、老朝陽、萬國等木器行合作。

      鄧福志分享,螺鈿步驟繁複,包括繪圖、配色、剪貼圖稿、鋸切及打磨貝殼、鑿木、鑲嵌等,新手會先由較簡單的剪貼圖稿、磨貝殼學起,待上手了,有時連配色都可直接依經驗判斷。在材料的選擇上,除了臺灣本地的貝類外,也會選用其他如澎湖的夜光貝、日本的養珠貝等,師傅會依據顧客需求,判斷使用的種類、色澤、厚度及安置位置。從選材、切磨到鑲嵌,每個步驟皆高度仰賴美感及經驗。

      回憶生意最好的時光,鄧福志笑說每天睜眼便開始打磨貝殼,一路做到深夜一、兩點,至今伸出兩隻手,還可見到食指微微變形的痕跡。同樣記錄著那段時光的,還有當年留下的一張張圖稿,從花卉盆景到神仙人物應有盡有。鄧福志表示,當時因神桌訂單最大,最常製作蓮花、蝙蝠、八仙等具吉祥涵義的圖樣,亦有少部分客人會自己繪製圖樣,經師傅們專業協助調整,成為獨一無二的客製化作品。

      34 歲時,鄧福志以姊夫店名「美喬森」於和平路老街開設紅木家具店,螺鈿製作的生意則逐漸減少。到了2000 年左右,由於市場需求衰退,鄧福志也轉行,改在信義路上開起小型工藝品販售店。但如今談起螺鈿,他示範磨貝殼的手法仍俐落熟練,而店內掛著的螺鈿作品⸺那幅曾贈予岳母、被他笑說是「用這個娶到老婆」的天女圖,其細膩柔美的線條與色澤,彷彿也訴說著這項今日已鮮少人從事的技藝,曾為大溪木藝產業描繪出何種精采的風景。

鄧福志的天女圖螺鈿作品。
螺鈿製作工序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