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藝傳家 -走過三代的堅持與技藝
由 penta0025 · 已發表 · 已更新
木藝傳家-走過三代的堅持與技藝
撰文|編輯部
圖片提供|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
大溪木器發展至今百餘年,除了歷史與先天環境因素,仰賴的更是在地一間間老店,從第一間木器行開設起,就對產品與顧客持續不變的用心及傳承,當地二、第三代年輕木藝匠師們接過祖父、父親手上的棒子,同時也承繼了那些令家族驕傲的工法與記憶,在社會模式與需求型態轉變的壓力下,仍持續尋找更具創意與競爭力的策略,堅持為大溪木藝產業不斷寫下新的一頁。

協盛木器
「持續創新, 以『愛』為出發點,傳遞質感與溫度。」
店裡知名的「微笑椅」,其弧度就是來自祖父姚士英為孫子所做的木馬。
協盛第三代姚慈盈與姚世豪姊弟,合作打理長輩留下的木器行,與店面後方複合式經營的姚茶館,要營造家一般的溫暖感覺。
◆ 認識更多 → 協盛木器/姚茶館私房料理
新玉清木器行
「學習新的視覺設計,結合傳統工法,為的就是傳承。」
原木耳機架是簡登賀與玩音樂的兒子簡偉哲共同創造。
新玉清的「玉清」是簡登賀對父親簡玉清的敬意與懷念,而透過不斷進修累積的新觀點與能量,也呈現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。
*第三代簡偉哲除了協助父親的木器事業,也開啟了斜槓人生,經營樂木居河岸行館民宿
◆ 認識更多 →SychWood新玉清木器、Lemuju樂木居河岸行館
下街四十番地工房
「保存歷史當然重要,與在地文化連結的獨特性才能吸引人。」
開發文創商品的同時,也持續傳承精湛雕刻技術。
繼承外祖父邱家全神像雕刻的手藝,劉清剋將下街四十番地經營為保留歷史與文化記憶的小型展示館,與自己的文創基地。
◆ 認識更多 → 下街四十番地工房

三和木藝工作坊
「我希望透過教育讓手工實木家具的價值被看見。」
花朵椅將父親林清和製作木桶的技術融合進去。
林治謙透過手工DIY 課程的設計,讓參與者能親自體驗三和的「傳統、傳承、教育」理念。
*三和木藝結合在地農村環境,有許多農村體驗及木作套裝遊程可更選擇喔~
◆ 認識更多 → 三和木藝工作坊
隆達木器行
「客人想要什麼, 我們就盡力做給他們,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。」
選用優質木材,展現典雅美學的傳統「手轎」。
林宜賢擅長仿古與改良式家具,曾協助李騰芳古宅複製與修復百年家具,而一度外出闖蕩過的林繼達,如今也回家與父親共同傳承家業。
◆ 認識更多 → 隆達家具行
美芳木器行
「堅持提供好品質, 顧客的信用才是長久經營的基礎。」
除了傳統家具外,美芳也接受設計師的委託訂單。
以代工製作神桌與家具為主的美芳,由藍志豪接手父親藍文雄的工作,目前主要接受設計師、家具店、佛具店及老主顧等客製化需求訂單,讓好手藝延續下去。
◆認識更多 → 美芳木器
大易藝術-陳柏融木雕工房
「父親是我們兄弟創作路上最重要的課題。」
陳柏融得獎作品「展望」,讀萬卷書行萬里路,傳承智慧浪花,展現出自然力量。
陳柏融由寺廟傳統雕刻轉往藝術創作的領域,雕刻屬於大溪的常民故事,其子陳泓儒與陳宥升也追隨他的身影。
◆ 認識更多 → 大易藝術-陳柏融木雕工房
堂和神桌
「我們的想法很不一樣, 但都希望做出好的作品。」
兒童茶家具組結合傳統工法、吉祥圖樣與俏皮的兒童學習符號。
黃堂和一身好功夫由女兒黃裕凰繼承,父女倆在傳統工法與創意元素間偶有爭執討論,卻也經常激盪出令人驚豔的新作品。
◆ 以上內容取自木博館出版品「一本大溪」4期「木」特輯(2017.08),更多內容請至 https://ebook.tycg.gov.tw/book/content.php?id=328 下載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