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張神桌的誕生
由 penta0025 · 已發表 · 已更新
一張神桌的誕生-看見大溪木藝的分工與「協」力精神
撰文│編輯部
攝影│萬仁政
圖片提供│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、黃裕凰
大溪木器產業自清朝晚期開始發展,隨移墾家族而來的唐山師傅,其原本一手包辦的木作手藝,歷經在地化與現代化後,逐漸在大溪建立起一套專業分工系統,從原木的乾燥、裁製、切割、製作榫卯,到更細部的鑿花、裝飾及髹漆,都能在大溪由各專業領域職人彼此合作,透過「十三力」─意即「協」力合作完成。
《補充》
大溪地區因鄰近復興鄉,木材取得容易,早期從製作農具、家用器具等奠基木工藝的基礎。到了林本源家族遷居大溪(1818年),為了蓋大厝,從唐山聘請大木作、細木作匠師搭建大厝並製作搭配的家具,當時以福建泉州來的朝枝師、烏番師、黑輪師……等名師最為人所知。而後唐山來的師傅們也紛紛在大溪落籍,且廣募門徒,因而培育眾多手工精良的匠師。1960年後,台灣經濟起飛,人們生活改善,家庭中神桌與傢俱產品的大量需求,更造就了和平老街木器業者大幅成長,以阿文師、阿貴師、阿梨師、阿維師……等,最為大溪居民所熟識,當時為人父母者,有著「教子一藝,卡好吃田地」的觀念,因此本地青少年在小學或初中畢業,相繼拜師學藝,蔚為風氣。
大漢溪上游的角板山等地,早期盛產梢楠木、檜木、烏心石、梧桐木…等名貴木材,經砍伐後,順流而下集結於大溪,加上本地氣候適宜塗裝生漆,種種環境因素與巧匠工藝的結合,讓大溪成為傢俱產業的重鎮。到80年代末,台灣名貴木材受到長期伐採,加上禁伐及水土保持政策實施,業者引進東南亞地區之紅木〈花梨木〉、黑檀木、紫檀木、柚木…等質美堅硬木材來替代。
以上補充內容取自 大溪歷史街坊再造協會

帶路人:黃裕凰
名片上印著「女俠愛木藝」,個性爽朗熱情、充滿俠氣的黃裕凰,是大溪唯一的女性木藝匠師,十六歲國中畢業就開始跟著父親黃堂和(現改名為黃國豪)學木作,紮紮實實的三年四個月,換來滿手傷痕與絕對不輸人的好手藝,「別人可以,我們一定也可以。」黃裕凰藉不服輸的個性,與女性特有的細膩,成功闖出自己的道路。每一張在她手中誕生的神桌,都是對手藝與產業傳承的體現,「從進材料、木工、鑿花到油漆,都可以在大溪這邊完成。」黃裕凰言語中,對大溪完整的木作產業體系有著熟悉與自豪,至今在傳統神桌與創新木作兩個領域都仍不斷努力的她,穿梭在廠房裡的纖細身影,已經成為大溪木藝產業中一道獨特的風景。
在大溪的木器行裡,大多擺放「白身」的神桌,目的是為了讓顧客檢驗材料及工法,展現店家的信用及用料實在。而大腳神桌更是大溪出品神桌的特色。

神桌製作工序

交貨與安神桌
大溪木藝匠師至今維持親自交貨的習慣,會配合安神桌的時辰送達。也因此傳統神桌行業習慣將工作淡旺分為大月與小月,越接近過年,可安神桌的好時辰越多,訂單也跟著增加,有著「越冷越大月」的說法。
◆ 以上內容取自木博館出版品「一本大溪」4期「木」特輯(2017.08),更多內容請至 https://ebook.tycg.gov.tw/book/content.php?id=328 下載。
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