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小教室〕林場作業
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,很多都是從森林開始的~
採集食材、狩獵、做工具、食器、家具、蓋房子……,獲得養分及知識的過程,人類離不開森林,也需要木材,只有愛護、永續利用森林,生命之間才能互相協力、長長久久。
臺灣森林覆蓋面積超過 60% ,其中 76% 以上為國有林地。在國有林地中,約1/3為人工造林地。保留天然林,有效利用人工林,有助於產業及環境的正向循環。
在森林撫育的過程中,疏伐是很重要的過程,過去外界對於人工林樹木的砍伐存有疑慮,但經研究顯示,生長過密不疏伐的人工林,會因光線競爭造成造林木生長不良,林下的光線不足,也無法提供其它天然更新植物生長。
而有進行疏伐的造林地,因為光線可以撒落至造林木下方,就可以讓原本在土壤中沈睡的種子、或經由動物帶來,或是帶有翅膀、隨風飛入人工林下方的植物種子,在光線的照射下,發芽生長,形成生態多樣性。
據統計,每公頃人工林下方可生長數百株至3、4千株的植物,有草本、藤本、灌木及不同高度的喬木,形成不同層次的複層林,可以有效發揮雨水截留與土壤保護等功效。這些複層林除可提供動物棲息隱藏的環境之外,其嫩芽、花朵及果實都可以作為野生動物的食用來源,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。
透過人工栽植,可快樹完成森林覆蓋,讓珍貴的森林資源得以生生不息。樹木栽植需經過採種育苗、新植造林、撫育養成、長成森林。撫育過程中,幼苗如果死亡則需補植、分叉幹或側枝眾多則需修枝,下層疏伐劣勢木,中層疏伐撫育「未來木」等,最後未來木成長為優良木進入市場作為建築、家具等使用。

圖片取自林務局

吳俊賢(2009)。森林經營與碳吸存。林業研究專訊 Vol.16 No.2
造林木進入市場,需經過伐木、送到製材場製材後,最後到達木工達人手中。
那伐木是怎麼進行的呢?
各伐區砍伐前,對於立木情形及地勢 ,派員調查測量,選定伐採點、勘定伐木次序,規劃集材路線、除去周圍之枯、倒木、碎石、雜物等影響公安之障礙物、規劃木材堆置場、預備林場作業相關機具,例如抓木機、鋼索等,建築工寮、給水設備等,然後開闢道路等,是非常繁瑣且需要謹慎規劃的工作喔~
林場職人的安全防護裝備
伐木的作業流程

照片攝於2021森林市集-建築公社ArchiteCOOP攤位
伐下的原木,用鋼索與怪手固定牢固後,拖至集材處。
暫時集材區:整顆木頭用怪手拖到此區後,會先在較廣闊的區域”造材”。
造材時,工班會將原木依業主需求,依樹徑尺寸做長度的分段,為何用樹徑來做造材分段?不同的樹徑又有什麼用途? 可大略區分如下,
12cm以下,用途很廣泛,園藝使用居多,例如造景圍籬、木樁、樹木支撐架等。
12-18cm,通常使用來蓋小木屋、做圍牆等。
18-28cm,會裁切做成模板,有時也會將4面切平做成樑柱角料等。
28cm以上,因為較寬,就可以製材切板,提供家具、建築使用等。
裁下來的料,也可以萃取精油、壓碎做成種香菇的太空包、遊戲區的緩衝墊料等等。
木料使用及製材方式,會依各家製材廠的下游需求而有所差異,但一棵樹木成長到可以使用,需要幾十年,也是許多人投入心力的結果,所以都會以最合適,不耗料的方式來進行規劃使用。
整堆區:將分段分好之原木,依樹徑分區集材堆置。
伐木完成後,向林務局申請運輸作業,通過後運送至製材廠儲木。
想更深入瞭解伐木的作業流程,可看看虎山林業的影片介紹
【伐木技術系列】之一:基本流程介紹
【伐木技術系列】之二:伐木前規劃與準備
【伐木技術系列】之三:倒向口製作
【伐木技術系列】之四:追伐口介紹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