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教案]中低年級教案觀課

人與大自然互動所帶來的好處不勝枚舉,對兒童的認知及心理發展的益處更是當代許多學者及教育系統研究、提倡的方向。大自然的體驗及觀察在美感培養的過程中佔相當重要的成分。
木藝課程在低年級的教案設計中,希望培養小孩對自然的觀察力,並藉由五感體驗,引導鼓勵孩童接觸探索身邊自然物及環境。在考慮孩童的身心及肌肉骨骼發育狀況,教案以多感官認識植物及美感的練習和體驗為設計基礎,希望藉由認識植物、樹木,親近自然,而對木藝學習有更多的感受。

此次低年級教案,是團隊與桃園市高原國小鄭喬心老師共同討論開發的,但由於鄭喬心老師帶的班級為3年級,因此課程實施上,鄭喬心老師調整為適合3年級的教案,並結合自然領域及綜合領域課程做教案實施。

課程開始前,喬心老師現在教室跟小孩分享繪本《樹木真重要》,繪本從樹木的生長過程及在生態循環中所扮演的角色帶入,並告訴大家樹木除了能淨化空氣,也可以製成書桌或櫃子等各種有用的器具,並列舉了不同的木材適合用在哪裡、木材與樹木有什麼不同等知識。

老師在課堂中也帶入了環保跟生態保育等內容與小孩一起分享討論。團隊第一次進校觀課的內容,喬心老師先收集了校園中有香氣的植物,也先到小孩家採集了肉桂樹皮等香料植物,在課堂一開始,就成功地以樹皮的香氣引起了小孩的好奇心。

然後帶者小孩沿著教室建築從大王椰子樹開始認識,引導小孩如何觀察樹的高度、葉片形狀、樹皮等外型。然後近距離的觀察樹木,看看樹木身上有什麼生物、附生植物,並對小孩提出的疑問或觀察做說明解釋。

接著讓小孩分成4組,2組為一大組分別觀察橄欖樹及白千層,並以學習單輔助小孩學習。填完學習單後,安排了美感體驗活動-利用自然素材,團體合作完成剛剛觀察的大樹。

先在海報紙上畫下大樹的外型,薄的輕的材質以雙面膠黏合、厚的則以泡棉雙面膠黏合。老師還在各組準備了小罐子,讓小孩收集撕下來的離型紙~

照片中可以看到,小孩在經過觀察後,發現樹木的枝幹會隨著高度而開始分支,且分支會越來越細,因此將撿來的樹枝區分粗細,並重新黏合。

過程中每個組別都因組成特性發展出不同的團體合作方式,有的組別每個小孩各負責收集一種材料,最後大家一起組合。有的組別有專門小孩負責黏合,並跟夥伴討論還缺什麼素材需要採集。

過程非常有趣,小孩在這樣的學習歷程中,不僅學到了自然觀察、美感體驗,也學習到如何團隊合作建立人際關係。

各組大樹完成後,帶著大家分組欣賞各組創作並作小組發表。

 

小組發表完,讓小孩或躺或坐在木板平台上,在樹蔭環繞下,閉上眼鏡,喬心老師輕輕的引導小孩聆聽大自然、感受大自然。

第二次的觀課,喬心老師讓小孩在教室,發表學習單上所紀錄並發現的結果,每組輪流上台,並逐一發表,並說出想對大樹說的話。

觀察白千層的小孩說:白千層的樹皮軟軟的,樹上有像精油的味道。觀察橄欖樹的小孩說:橄欖樹有芭樂的香氣,像一把大雨傘。

各組發表完後,台上的人可對台下的人提問,問問台下的人,剛剛發表的內容說了什麼。台上的人問完後,台下的人也可以舉手發問自己好奇的地方。團隊發現,小孩都有驚人的記憶力,居然可以把在樹上發現的生物,一樣不少的逐一點名。這也表示,這樣的發表互動,小孩的專注力是相當高的,而互動的氛圍也能夠帶動小孩自主學習。

延伸閱讀

1.文/ 許勝會、任裕珍 圖/元慧榮 (2007) 《Thank you,Trees》  Korea。《樹木真重要》 譯/邱敏瑤  。台灣。上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
2.

【美感教育專欄】設計提案:孩童與自然的互動關係,以瑞典環境為例

3.

【美感教育專欄】親子如何調適自然匱乏:以體驗設計鼓勵兒童探索自然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